day1 | 1 月 3 日作业
书籍线上地址:@xiaolai’s works
需要阅读的章节,及对应问题——
作业要求:
- 问题必须要自己思考,不能敷衍了事,这是对自己负责
- 作业需要在当天 24 点前写完,回复到作业贴下面
- 如果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同样在作业里写下来
回答:
首先说一下自己对回答问题的一个体验:回答问题之前不要看别人的回答,否则容易被别人的想法影响。
1 阅读说明
- 为什么作者会用 5 个小标题,专门从反面描述「这本书不是 XX?」。 这种写法,和直接写「这本书是 XX」有什么不同?哪个更好?
- 作者在 本书定位 中说「有些时候,有些事物,从反面描述比从正面描述更为容易」。了解了事物的反面,那么对其正面可能会有更深的理解,在阅读时亦可避免陷入思维误区,作者在这里实际上是给读者做提醒;除了对这本书的定位作出说明之外,作者在每一块也都输出了自己的价值观,诸如:强调心智的重要性、对成功学的反驳、讨厌大道理等等。
- 如果作者尝试直接正面描述「这本书是 XX」,上述的效果就会差不少。
- 自己是否尝试过一些「时间管理技巧」,效果咋样?为什么?
- 尝试过使用 GTD(Getting Things Done)来做任务管理,但效果一般,一些 GTD 工具最后都沦为了简单的记录工具。自我分析,原因是没有掌握 GTD 的核心思想,导致只学了「形」而未学到「神」,只会机械地模仿而没有(暂时也做不到)将整个流程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
- 「成功从来都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你觉得这句话对吗?分别举几个自己身边、或者看到过的例子。
- 这里说的「成功」按照语境是广义上的成功,那么当然是对的。成功需要持续的异于常人的努力和非常好的运气,这两点就可以过滤掉 99% 的人,当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事。而「努力」也即书里后文提到的「积累」。
- 举一个 stormzhang 的例子。stormzhang 是我非常敬仰的一位互联网大佬,他的成功也是基于上面说的「努力」+「运气」。从最初被劝退的培训班出身的程序员,到之后技术大佬和公司高层,再到之后财富自由,这中间既缺不了他自己勤勤恳恳的努力,也少不了遇上赏识他的 CTO 和行业内的贵人相助。
- 再举一个美国国父富兰克林的例子。富兰克林一直在对自己想要做到的方面进行刻意的练习,不管是辩论和写作,还是政治事务和发明创造,富兰克林都比别人多付出成倍的努力,并且时时刻刻都在提醒自己有针对性地进行刻意练习。他也凭借自己优雅的谈吐和过人的才智得到了很多达官贵人的赏识,进而获得成功。
- 「基于比较的成功观,是伤人的、害人的」,为什么?你自己是否有和别人比较过?对自己是好,还是不好?为什么?
- 作者在这里的意思是,对成功的衡量标准往往是财富、地位,一个人如果只盯着比较对象的财富和地位而不采取行动,那么往往会陷入焦虑、忧伤甚至暴躁的状态之中,这些都是「伤人的、害人的」。
- 我相信大家都会不自觉地和人相比较,譬如在写这个回答的时候我就会想比别人写得更深入更独到,所以比较的目的往往更为重要。《论语》中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也是基于让自己变得更「贤」这个目的,而不是别的什么(财富地位等等)。
- 「人的理性建立在接受现实的基础上,不能接受现实,一切成长都是虚妄」,你在生活中,是否能接受一切现实?举几个例子。
- 人们经常说「多谈几次恋爱」、「经历亲友的故去」、「遭遇背叛」、「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等等,都会使人成长,其实潜在的前提是你得去接受。人基于自我保护的机制,可能会选择逃避,但不接受、不直面现实,就无法采取行动、无法找到出口。
- 恋爱中,我经历过被甩也甩过别人,滋味都不好受。一开始我选择了逃避的方式,但后来夜深人静想起她,也还是要面对痛苦和折磨,只有不断思索琢磨,意识到自己应该更理性、不那么固执、改掉喜欢 judge 别人的坏毛病,才有可能在下一段感情中获得幸福。
- 「有用的道理往往都是简单的,甚至简单到令大多数人不由自主地忽视的地步」,生活中有哪些有用的道理,但大家都很容易忽视?
- 最天然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
- 「复利效应」——人往往会高估一年时间发生的变化,但低估五年时间发生的变化
- 「达克效应」和 caoz 大的「傻逼定律」——从来没觉得自己傻逼过的,往往是不可救药的大傻逼
- 「二八效应」
- 勤能补拙
- 你以前读书,是否有过「看到只言片语就进入抗拒状态」的经历?为什么会这样?
- 看超出自己认知非常多的书的时候就会有这样的状态,比如侯世达的《我是个怪圈》,基本读不下去;另外阅读外文原版书也会,这是语言上的障碍造成的。
2 第 3 版前言(再版前言)
- 你是否有过因为经历不够,对一些正确的道理听不进去的经历?
- 年少轻狂的时候总是厌烦老师和父母的说教,自视甚高,总认为自己什么都懂,后来随着年纪和阅历的增加,才发现原来我碰壁的这些事情父母和老师早就和我说过。
- 人们对于超出认知范围的事情会下意识地采取抗拒的态度。
- 为什么说教总是令人厌烦?你被人说教过,或者你说教过别人吗?最后结果如何?
- 说教的前提是说教者站在一个更高的认知层面上,所以被说教者在接受超出认知范围的事情的时候总会感觉不适。说教也经常会伴随一些很难令人接受的态度,譬如嘲讽、冷漠、诘问等,这也是另被说教者感到厌烦的原因。
- 我比较幸运,父母都是知书达理的人,所以与我说教时总是采取一种建议或迂回论证的方式,或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所以总体来看效果很好,我也非常感激我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
- 我从前在说教别人的时候总认为「只要是对的你就得接受」,往往忽略了对方的情绪状态和认知水平,且经常只说道理本身而缺乏实例论证,所以效果很差,很多人都不接受。
3 第 2 版前言
- 如果你有一个朋友,你会给他哪些「越早醒悟越好」的建议?
- 早点认清自己是个普通人,早点明白努力的意义
- 身体健康的意义——游泳健身了解一下?
- 早点给自己和家人配置保险
-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在于认知,提升认知是一辈子的事
- 你觉得,「人们只传递自己认同的东西」,这句话对吗?哪些事情可以验证这句话
- 对的,这是人性的一大特点。
- 正面例子:有相似价值观的人容易聚到一起,成为朋友,组成圈子,共同进步。
- 反面例子:大数据的信息投喂也是基于这个人性,系统的推荐让你越来越多地只看自己喜欢看的,从而形成「信息深井」,造成割裂。今年发生的很多事情都能反映出这种割裂。
- 为什么这本书相当多的读者,买一本读过之后,再买若干本送给朋友、同学、同事?
- 自己从这本书中获得了价值,也希望自己的朋友、同学、同事也能获得价值、共同成长
- 给自己打上「勤奋」「努力」「追求成长」的社交标签
- 为什么李笑来把这本书免费公开在网上?
- 我相信李笑来是希望帮助更多的人;另外他大概率不靠写书赚钱。
4 第 1 版前言
- 你有没有在某一刻,突然意识到时间的珍贵?为什么?你接下来是如何做的?
- 高考前的那个寒假,意识到距离高考只有一百多天了,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时间的紧迫。
- 十几天的寒假我把自己关在家里,除了除夕和大年初一,剩下的假期我每天固定时间做题,寒假结束后写完的卷子和稿纸摞起来有十公分厚。后来的结果也还不错,考上了心仪的学校。
- 「改变自己,就意味着属于自己的那个版本的世界将会随之而变」,你觉得这句话对吗?自己是否有过类似经历?
- 我们生活在当下,但我们现在的状态是由以前的行为造成的,我们当下的行为则会影响未来的状态。当下不同的选择必然对应着未来不同的状态。从这一点看来,这句话说的很对。
- 小时候我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但从上高中开始,我尝试参加诗朗诵、在学校广播站做播音员、尝试演讲、唱歌,结果都不错,这个行动上的变化改变了我的性格,我渐渐变得自信,也愿意与不同的人交流,原本那个内向版本的我变得外向开朗,我也拥有了更多的朋友。
- 你是否想达到「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的状态?为什么?以前是什么样的状态?为什么?如何才能达到「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的状态?
- 当然想达到这种状态;苏格拉底的辩证法首先要求对讨论对象做出定义,而作者在这一节说「什么是正确的或者更好的方式,什么事情真的值得去做,需要运用良好的心智才能作出尽可能准确的判断。」
- 如果能做到这种状态,那也说明我拥有了「良好的心智」,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这也是我参加训练营的一个主要的目的。
- 在我认知更新和提升之前,我对「正确的事情」的判断和决策大部分都是基于潜意识或者「可信度」不高的父母朋友,也很少能使用「正确的方式」去做事。
- 要达到这种状态,需要对信息获取、底层逻辑、认知水平、人性通识等等做长期的训练。
- 你是否有过「听了那么多道理,依然没啥帮助」的感觉?举几个例子
- 有过。
- 前文举的我使用 GTD 的例子。
- 听了很多学习编程的道理,但最重要的是动手写代码,去练习。
- 你觉得,在成长过程中,方法、工具更重要?还是自己更重要?为什么?哪些事情可以验证这句话
- 当然是自己更重要,毕竟方法和工具千千万,成长的只有自己。
- 方法和工具都是锦上添花,自己的思想才是核心要素。有了思想,使用任何工具都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 例子:我尝试过不少效率工具,印象笔记、Notion、Things 等等,也试过 GTD、番茄工作法、思维导图,但如果仅仅是使用,而不能让这些方法和工具真正的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当中,这些工具和方法的使用效率就会大大折扣;从前的大师们,没有计算机,仅凭手算也能获得做出伟大的成果,没有打字工具,用手写也能写出传承千年的文字。
- 勤奋是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