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20 | 1 月 25 日作业
书籍线上地址:@xiaolai’s works
需要阅读的章节,及对应问题——
第三章:管理
9 计划 - 计划成功的前提:目标现实可行
day20 | 1 月 25 日 回答
问题 1:如何判断一个目标现实可行?
- 看是否有人做到了;
- 看自己和这个人的差距是否足够小;
- 如果以上两个衡量标准的回答都是「Yes」,那么这个目标就是现实可行的。
问题 2:你今年的一个目标是什么?你是根据哪些信息,判断它现实可行的?
- 一个目标是「发表 3 篇学术论文」;
- 这个目标 executable 的判断依据:
- 手里已经有足够发表至少一篇论文的数据;
- 导师已经给定了几个目标选项,有一个是导师比较熟悉的期刊,发表的把握比较大;
- 有一些点子,虽然不成熟,但增加了发表论文的可能性。
问题 3:如果不行动,能否判断一个目标是否可行?能的话,为什么?不能的话,为什么?还是分情况?
- 分情况;
- 「不行动就判断一个目标是否可行」取决于我们对这个目标是否有足够的认知:
- 认知充分,可以判断。比如经过科学研究或者逻辑推理,我们可以证明一件事可不可行;或者自己或与自己差距不大的人之前做过,我们也能知道这件事是否可行;
- 认知不足,不能判断。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亲自下场动手去做了,不行动,就不知道会遇到哪些坑、碰到哪些问题,认知也就无法积累和提高,也就永远无法判断这个任务是否可行了。
问题 4:你是否有过「定了目标,但没有实现」的情况?是什么?为什么没有实现?
- 有;
- 比如去年定了「一年要读 50 本书」的计划就没有实现;
- 没有实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 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定的目标太高(这里的「太高」对应的是书的数量和层次);
- 遭遇疫情,学习生活计划被打乱,情绪出现问题。今后的世界不确定的事情越来越多,自己的脆弱性太高而反脆弱性太低,需要我主动去培养加强;
- 没有养成习惯,没有培养出热情,因此也没有办法很好地应对惰性。
问题 5:你以前制定目标时,会考虑哪些因素?看完这节,会有什么变化?
- 从前只会盲目地计划,基本上考虑到的只有自己大概要什么:「想要什么」和「需要什么」;而对这两者的判断也仅仅基于自己瞎琢磨和他人并不一定适合自己的推荐,因此经常缺乏可行性;
- 首先会考虑到可行性。参考本节内容,我会看是否科学、是否有和我差不多、或者我踮踮脚能够着的人做到过。
- 如果在行动之前就能判断可行,那么还要进一步考虑「就算考虑到了也没用」的「侯世达法则」,留出足够的缓冲区;
- 对于行动前无法判断是否可行的目标,暂时不做计划或仅仅做一个短期计划,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尝试之后,再做决定。
问题 6:为什么那个出国留学的同学,来问作者问题。作者却泼了冷水?如果不泼冷水,会出现什么情况?
- 原因有二:
- 作者基于逻辑推断,认为这位学生不适合出国留学,这个学生此时来寻求建议更多的是想寻求心理安慰,同时把自己人生的决策权交给别人,逃避责任;
- 作者认为此时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泼冷水的方式比安慰鼓励更能让这位学生清醒。
- 如果不泼冷水,而是以温和的方式去安慰和鼓励,只会让这个学生失去自主判断的能力,对这个目标越陷越深,到头来浪费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多的沉没成本,同时一味地逃避责任,不去自己判断,不去自主做决定,把决策权交给别人,最后可能会遭受更大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