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52 | 3 月 2 日作业
书籍线上地址:@xiaolai’s works
需要阅读的章节,及对应问题——
第六章:交流
3 交流守则
第二个原则:真理是独立存在的,它从来不会依附于任何个人或者集体
第三个原则:真理不变,也不会因任何人而变;不停变化的只是人们对真理的解释或理解
小结
day52 | 3 月 2 日 回答
第二个原则:真理是独立存在的,它从来不会依附于任何个人或者集体
问题1:你身边是否有一些自以为是的人,他总是觉得,自己是对的?
- 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的,但是每个人都会处于这样的状态。
问题2: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你是否在某些情况下,也觉得自己是对的(自以为是)?
- 有的;
- 曾经我一度是一个非常自我的人,喜欢给人提出意见和建议,但实际上他们可能并不需要我的建议,很多时候回头再去看,会发现不仅仅是那些建议没什么意义,「提建议」这一行为本身就能体现我的自以为是。
问题3:为什么「自以为是」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
- 我们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是全知全能的,知识的增长、认知的增加,必须要借助时间作为载体;
- 成长之路本身就非常辛苦,绝大多数人都会在中途的某个时刻停下来,告诉自己「已经够了」,当我们处在这样的阶段的时候,我们就容易表现出自以为是的一面;
- 但不经历这一个阶段,就无法窥视更高水平的知识和认知,也就无法成长;
- 因此,一个人要想成长,就必须经历这个阶段。
问题4:为什么「自以为是」的阶段,很难跨越?
- 要跨越「自以为是」的阶段,就要认识到「自己不知道的还有很多」,也即要经历我们经常提到的「达克效应」中「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阶段;
- 在这个阶段,我们开始见识到世界的广大,认识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自信经常受到打击,慢慢就会开始自我怀疑,自信心往往会下滑到低谷——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
- 要跨过这个阶段,需要虚心向他人请教、踏实学习、锻炼自己的心智、每日精进,同时也要告诫自己不要自大、不要自卑——这样的学习过程,也只有很少的人能够坚持下来;
- 综上,跨越「自以为是」的阶段,很难。
问题5:「每一代的出生,从效果上看,都相当于野蛮对文明的侵略,我们必须在积重难返之前教化他们。」,把这个抽象的句子,具象到某个案例上,做一下解释。
- 拿我自己举个例子吧:
- 小时候第一次学别人说脏话,被我妈听见了,走过来就是一巴掌,警告我不许说脏话,说脏话是不好的;
- 那时候的我其实并没有意识到脏话的侮辱性,只是觉得好像周围高年级的学生还有很多大人都这样说话,有点酷,于是就学着说了——「脏话」对「我」的「侵略」其实就对应了书中「野蛮对文明的侵略」;
- 我妈及时地打了我那一巴掌,让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我刚刚萌生学说脏话的苗头时就把它掐灭,对应了「在积重难返之前教化我」。
问题6:如果在讨论时,发现某人是「自以为是」者,我们该如何做?为什么?
- 退出讨论;
- 「自以为是」者不会接受他人的观点,与他们也不会形成真正的讨论,更得不出有意义的结果,而且事实多次证明,想让这样的人想明白几乎是不可能的,继续讨论只能是浪费时间。
问题7:为什么不要去教导别人跨越「自以为是」的障碍?
-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心智成长都是且仅是自己的事情;
- 社会中总是存在一股阻挠的力量让人们系统地完成跨越「自以为是」的障碍无法完成(每个系统最终总会形成认知水平的正态分布);
- 认知跨越本身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教育别人完成认知跨越,在一些不那么善良的人眼里,可能就是农夫与蛇。
第三个原则:真理不变,也不会因任何人而变;不停变化的只是人们对真理的解释或者理解
问题8:我们在讨论问题时,焦点应该集中在「事实」,而非「看法」。为什么?
- 「事实」是客观存在的,而「看法」则是主观形成的;
- 讨论的目的就是在于「过滤」看法、「萃取」事实,摈弃主观、直达客观。
问题 9:「绝大多数人只不过是环境的产物而已」,结合这句话的上下文,举 3 个例子。
- 三人成虎的故事;
- 大部分人并不会去利用双盲测试、幸存者偏差等思维工具,所以盲从地相信中医;
- 语出不逊动不动套帽子的爱国党、小粉红。
小结
问题 10:「是要做快乐的猪,还是痛苦的苏格拉底?是甘愿享受虚假的欢乐,还是用长期的痛苦换取哪怕片刻的真正的幸福?」,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 「快乐的猪」其实是全知全能的,在猪的世界里,可能世界就是与它共生的;
- 而人则能够思考,是能够区分人与动物最明显的标志,人因思考而能够把自己和世界区分开,走出共生状态,帕斯卡说「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除了强调人之脆弱以外,更是强调了人独有的思想的高贵性;
- 放弃这种思考的权力,放弃独立生存的能力,和猪没什么区别,还比猪更脆弱。
问题 11:把「牢牢记住:」后面的句子,敲一遍。
- 正如没有人能帮得上你一样,估计你也帮不上别人。你可以为之努力,就好像我现在做的这样,但,效果如何,不在于你。因为,你或许已经能够明白:很多时候,好的意图不一定会带来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