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人生护城河》到目前为止的一些感想

最近在阅读「辉哥奇谭」公众号主张辉的一本书《人生护城河》,看起来像鸡汤,但仔细想想背后都有逻辑支撑。现在还没有读完,但我想把目前为止每天阅读时产生的一些想法、结合书中的内容一起分享给大家。文章很长,但绝对干货满满,你可以体会到作者文字背后的逻辑和思考方式,这也是本书非常强调的一点。

个人的三个最基本的发展指标:见识、能力和收入

对于这几个指标,重视的优先级应该是「见识 > 能力 > 收入」,但是大部分人正好相反,在该追求见识的年龄只关注个人能力,在该提升个人能力的时候只关注收入。突然想起一个发小,跟我说现在他杭州的房子也买了,钱不算多但完全够活,事不多离家也近,现在的自己全部精力就放在把妹上了,找个女票结婚完事开始舒服。看来人还是各有选择,由性格决定,人生轨迹也会完全不一样。

关于「人生定位」的几个问题

一是「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二是「什么才是对的事」,三是「做一辈子对的事」。

对第一点的理解是,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需要有一个判断标准,按照标准入选合适自己的东西,比如合适的工作、格式的机会或者合适的人,没有出现的时候就静静等待,最后实现「内心-标准-行动-结果」的统一。此外,想要的太多等同于不知道想要什么,所以也应学会取舍。「只需明白一点,即你最想要什么,为了你最想要的你可以放弃什么。」

第二点「对的事」,简单来说就是做「边际成本递减」的事(说来惭愧,我还是最近才搞明白「边际成本」说的是啥),去克服大脑中天生的得过且过的倾向。

第三点「做一辈子对的事」,作者类比了炒股中的短线思维和价值投资理念,巴菲特的「滚雪球理论」也适用于人生的其他事情,那些对人生真正重要,需要长期经营的事,感情、人情或者一生的事业。「滚雪球理论」中的三个关键词——雪量丰厚、长长的坡道和平缓的坡道,分别对应于潜力、周期和稳定性。

「以终为始」的思维方式

首先是关于自己的优势。辉哥强调了「如何定义」和「如何发现」。定义优势有三个要点,一是擅长、二是需求、三是是否可以长期经营。发现优势则需要注意以下线索:重复出现的经历、低潮期的支撑、敏感、难以割舍、快乐以及痛苦。我觉得可能是时候去做一个测试,虽然自己可以判断出一些来,但测试结果应该更准确客观,前提是得客观地去做测试,不能吹牛。。

其次辉哥解释了「活在未来」的重要性。当我们谈论未来的时候,实际上大多数人总是会以「活在当下」作为借口(而非态度,这点很重要)来搪塞过去。容易高估暂时性事情的影响,把太多精力浪费在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情上,失去长远的机会,且无法真正地从长计议。辉哥说,「思考未来,才会有真正的恐惧,有真正的恐惧,才会有真正的动力。」当你能想清楚 5 年的恐惧和希望,你就不会焦虑于今年的恐惧和希望。当你能想清楚 30 年的恐惧和希望,你就不会纠结于 10 年的恐惧和希望。给自己和家人配置合适的保险,就是这么个思路。

第三小节讲的是「以终为始」的思维方式。辉哥问了四个问题:为什么要思考未来 30 年的事情?有什么样的事情你可以做 30 年?决定未来30年成败的关键是什么?在以上问题的答案清晰的前提下,我们今天该做怎样的选择?辉哥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非常精彩:「如果我们能想清楚30年之后的状态,那么今日的很多选择就会变得简单,你会发现自己还有足够的时间让自己从平庸变得合格,从合格变得优秀,从优秀变得受人尊敬。」我想,人生真正的对手从来不是别人,而是自己。那么接下来的三个问题,就只能留给自己去思考了。我现在还没有想明白这三个问题,所以也无法回答,希望一年之后,我可以对这三个问题进行自己的答复。

最后一节辉哥用了头条布局短视频领域(抖音、西瓜视频和火山小视频)和亚马逊布局云计算领域(AWS)的两个例子,强调了着眼长期和提前布局的能力的重要性。更体现了辉哥在书中一直强调的「把人生当作一家独资工资来经营」的理念。因为这样的能力不仅对个人十分重要,对公司来说也是十分需要的一种卓越能力。阅读的时候,我一开始没太明白 AWS 和低价以及快速送货有什么关系,稍微搜索了一下,AWS 最开始在亚马逊内部属于 IT 基础设置,就是为这两项服务的,只是之后发现这个计算资源有过剩,租出去可以挣钱,那么 AWS 就顺理成章地诞生了。商界大佬们果真是牛皮得不要不要的。虽然成功人士会为自己的成功总结出各种各样的理由,说起来都是幸存者偏差,但成功者背后的原则,就不仅仅是幸存者偏差这么简单了,之前一直在读的桥水大佬达利欧的《原则》,也有提到不少类似的理念。

「价值投资的要义」和「如何超越工薪」

在「价值投资要义」这一节中,辉哥首先强调的是「炒股」和「股票投资」这两种不同的语言是如何影响心智的,引出「股票投资最终考验的是人性和远见,它可以把个人心智上的优点充分体现出来」这一个贯穿股票投资始终的观点。接着理清了「赚大钱」这一概念,应是「改变了你的资产结构,对你的生活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而要产生这种根本性的改变,需要让股票投资在整个资产结构中占据很大一部分。之后辉哥分享了关于股票投资的 4 句话:

  1. 找一个有“护城河”的公司——即有定价权,也是「价值」的一种体现;
  2. 在合适的价格买入——等待与定投;
  3. 持有足够长的时间——至少 3 年,最好 5~10 年;
  4. 投入足够多的钱——“基数”比“倍数”更重要。

这些话乍一看又是类似于某些神棍的言论,但只要稍作思考就会发现,这背后都是有逻辑支撑的。

第二节「超越工薪」中,辉哥强调闲钱的重要性,只能用闲钱来做投资,接着为「量入为出地攒钱」这一策略给出了三个建议:

  1. 合适的平台——行业和公司;
  2. 延迟满足的工作——一种变相让公司帮你量入为出的方式;
  3. 第二收入——不用太强,只要强国周围 1000 人就能获益。

今天这一节,说起来我现在也没有闲钱来做投资,但并不妨碍我提前对这些问题和策略进行思考,而辉哥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比如我就觉得,在职业发展的初期,重心还是放在个人成长上面更好,收入这方面,只要不是太离谱我都能够接受。而炒股这块,如果采用短线策略,实际上是有害的,因为本身本金并不大,大盘涨了赚钱了也赚不了多少,反倒是跌的时候心情会受到影响,而如果采用价值投资的策略,那么股市的波动性对个人的影响就能相应地被稀释一部分。

三种收入、多次出售时间、闲暇孕育财富

首先说说「三种收入」分别是什么:

  1. 本职工作的收入——日常生活最重要的经历来源
  2. 第二收入——利益和时间都不可与本职工作相冲突,拿来增长其本身
  3. 投资收入——指数运算

如果你只有第一种收入,实际上随着时间的增长你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这个压力主要来源于「无限的需求与欲望」和「有限的收入」之间的巨大矛盾。这一点十分明了,字面意思已经足够解释。这一块作者最主要的着墨点在于第二收入,强调了不能和本职工作有冲突,否则会不可避免地牺牲公司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私利,另外最好是可以规模化。

关于这一点,我的想法是,现在很多人自称「斜杠青年」,事实上大部分这类斜杠青年还是两手都想抓、两手都不硬的。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很容易就将本职工作和第二份工作倒置了。真正应该做的是在本职工作做的足够好且有余力的情况下,再在第二工作上花时间,千万不能本末倒置。

之后一节作者讲了「一份时间多次出售」,举了自己的知乎 Live 的例子。这几年如火如荼的「知识付费」就是对这一观点最好的论证。

最后作者提到了最近可能大家都比较感同身受的「闲暇时间」。在这一节,作者用到了「重要——紧急」四象限法则,大部分人所谓的忙碌,实际上是因为他们把时间都用在了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上,而真正重要的事情却始终被搁置。就像采铜在《精进》一书中提到的,我们应该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真正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是对美德、财富、思想等有很大影响的事情。在尽力三次被迫居家隔离之后,我对「闲暇」的理解更深刻了,诚如作者所说,「闲暇」是一种选择(正常情况下),这种选择更难,更需要勇气和自律。

「年轻人应该去什么样的公司」

这一小节分为 3 个部分:怎样选 offer、什么样的小公司要慎入、我该去什么样的公司。

在《怎样选 offer》这一小节中,作者首先提出了一个建议,即在选择 offer 的时候,把两家公司 CEO 最近三年的公开演讲全部找到,对比着看,来帮助自己选择。原因如下:一家企业是创始人意志的延伸,企业能达到的水准受制于创始人的认知水平,且不仅要看其认知水平,更要看其认知水平提升的速度。这两点,从 CEO 过往三年的公开言论可以较为明显地分析出来。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公司创始人对组织和人才的重视程度,这体现在各个方面,如领导人公开的言论、出版的图书、公司的制度和组织架构。「伟大公司的护城河在于“创始人认知升级的速度+公司愿景+有生命力的组织”」。

这一点其实可能有点高大上了,但从长远发展来讲,如果有几个 offer在手可选的话,当然要选择更好的,这样获得事业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大,比如同时有百度和谷歌的 offer,在其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当然选择谷歌了。

在第二节《什么样的小公司要慎入》中,作者给出了不建议入职的小公司的十条特征,我将其列举如下:

  1. 公司不大,老总很多——层级太多是非多
  2. 待遇不明讲——光画饼不行
  3. 做黑灰色生意——想想互金行业的那些程序员
  4. 亲戚开的店——亲戚坑亲戚
  5. 租豪华写字楼——忽悠投资人
  6. 面试草率——同事素质良莠不齐
  7. 不真诚的 HR——真诚 or 虚伪、专业 or 业余
  8. 爱吹牛的老板——浮夸的老板不踏实
  9. 夕阳行业——耶稣也救不了它
  10. 过热的行业——大部分小公司都是凑热闹赚快钱的,连投资人都这么想

关于这十点,有几点相对比较好理解,但总体来说我现在理解还不是很深。希望在三年之后真正面临选择的时候,这几点能帮我避坑。作者有句话说的很对,「每一个你服务过的公司,都应该成为你上升的阶梯,要么跟对了人,要么长了见识,要么挣到了钱。」

在最后一节《我该去什么样的公司》中,作者直截了当地给出了他对第一份工作的建议:选一个专业的公司。

首先同事专业,这体现在有专业的技能和专业的态度上。他们的职业生涯有一个共性:「职业始于一家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公司,比如业内知名的咨询公司、4A广告公司、大会计事务所、外资银行或者大型技术公司。」这些公司都有以下特点:

  1. 有专业的定位,做专业的服务——大多是 To B 类型的,或者是大型 To C 类型的公司
  2. 有成熟的培训培养体系——管培生或知名高校校招
  3. 有成熟的专业升职体系——逐级晋升
  4. 有很好的专业氛围——人以群分,容易成长

所以,一家好的公司一般不会用「顶薪」来吸引人,它的品牌、它的培养体系更值钱。我的思考是,第一份工作不要太在意薪资水平,说得过去即可,更重要的是你能在这个公司中学到什么,成长是否快速、见识是否增加、资源是否扩展,这才是第一份工作需要注意的重点,而一个好的公司往往在这三个点上都能如你所愿。

「别做被大公司毁掉的年轻人」、「“高年薪”还是“高时薪”」

在第一节中,作者讲了大公司病在个人层面的几个体现,如:甩锅、抢功、推诿、划地盘、不思进取、不学习和功利主义等。并举了几个这类人常见的“小技巧”。总结起来就是,这些人只顾着作秀,而忘记了做事和做自己。作者在之后提到,为了不患上“大公司病”,人应该保持入职时的初心,这体现在三个方面:

  1. 放下虚名
  2. 永远好奇
  3. 永远真诚

我认为这三点不仅仅能放在职场中应用,在人生中也是适用的。关于第一点,我还在努力,放下虚名摈弃浮躁,不是很容易的事;而随着年龄的增加,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也在减少,大部分都还是点到即止,但好在我还是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挖掘,好奇心没有被信息流机制破坏,并且我有小心地保护着它;最后一点,永远真诚,我承认我做不到,但我至少能够做到不势利,能够尽量在工作中做到透明,接受批评,开阔思路,希望可以保持下去。

在第二节《“高年薪”还是“高时薪”》中,作者提到了两大点:

一、找工作别仅仅追求高年薪

这有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好公司的吸引力是多方面的,除了薪水,更重要的是公司给能人才增值的空间。一般情况下,顶尖公司根本无需纸面上的高年薪就能吸引人才。而那些用高薪水来吸引人才的公司,一般更多是出于营销目的(不排除有好的公司)。跳槽也是一样的道理,不应该过分地在意涨薪幅度。这就像价值投资,选择一个好公司,不会总碰上入手的好时候,但如果相信这家公司内在价值有长期增长的趋势,那么买入价的高低并不是关键。「上车」和「坚持」才是两个最关键的点。

相反,如果片面追求高薪,那么心态则容易发生微妙的变化,比如跳槽的时候就容易认为收入增长来自于跳槽,从而不断的去跳槽,而我们知道频繁跳槽并不是一个加分项。

最后,有勇气有眼光的人,应该在看到好机会的时候,主动降薪。比如蔡崇信,就在看好阿里的时候放弃了 70 w 美元的年薪加入了阿里,领着 500 元/月的工资。

这一节作者给我打开了一个新思路,或者说之前从来没想过的方面。一直认为好公司就应该给出最高薪,比如华为就承诺给出超出当地最高薪水 20% 的工资,但我忽视了公司作为平台的价值,而这一点我认为很多职场新人也容易忽视。同时我发现,作者很注重行为对心智的影响,这一点在本书多处均有体现,这也是作者(到目前为止)没有明说但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

二、你应该更重视时薪

作者首先带着读着计算了一下年薪、月薪和时薪的对应关系,为的是让我们把年薪/月薪思维转换为时薪思维。原因有四:

  1. 看清自己真正的市场价格——会逼迫自己精进或者换高时薪赛道
  2. 更好地处理工作/生活的平衡——避免完全出卖自己时间的模式,有利于长期发展
  3. 认真的思考自己的未来——转换为合伙心态,增加公司盈利的同时也会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4. 真正拥有时间的自由——提高对时薪的可控性,是人生自由的第一步

我觉得其实作者在这一节没有完全把「为什么要转换为时薪思维」这一点讲透,导致看起来反而很像鸡汤。但不可否认的是,「时薪思维」是一个很不错的思维工具,对我来说,目前它最大的作用就是给我带来紧迫感。

人生护城河